在办公电脑日常维护过程中,windows 系统优化是一项体现技术人员较高价值的工作内容。通过个人经验优化一些非必要的系统功能、系统服务、视觉效果和开机启动项等,在有限的硬件资源条件下辗转腾挪,赢得用户的一声声“靓仔”、“李工厉害”、“张工牛叉“等亲切夸赞是IT运维技术人员的永恒追求。但是,技术在进步,IT设备也在不断迭代升级,有一些过去被认为是通用的/常规的优化设置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状态,如果机械的照搬过去的经验,非但起不到优化的作用,还可能削弱当前的设备性能。
1、虚拟内存:
在当今标配8GB,动辄16GB、32GB的大内存时代,内存已不再缺乏,甚至可以说充足到过剩的地步了,很多第三方优化软件或运维人员还习惯给windows系统各分区设置虚拟内存,这个在当前来说是负优化的设置。
windows虚拟内存技术是在windows vista/windows 7时代出现的,当时因为内存颗粒价格高昂,主流笔电和台式机的内存一般是2GB/4GB,在加载一些大型软件、文件或游戏时无法一次性载入,所以需要利用虚拟内存技术,在磁盘分区上划分一些存储空间当做内存来预加载数据,当需要使用的时候,再调入内存中。
根据计算机基础知识,我们知道不同存储介质的读写速度:Cache>内存>磁盘。虚拟内存技术的本质是用一部分磁盘空间虚拟/模拟成内存,启用虚拟内存技术后,数据的加载顺序是:先从硬盘加载到虚拟内存,然后再从虚拟内存调入内存。这远比关闭虚拟内存后,数据直接从硬盘加载到内存消耗的时间多得多。
所以,在当今这个内存足够充足的年代,使用虚拟内存技术不但不能优化系统性能,还会拖慢文件的加载速度,最终影响大型程序、大文件的打开速度。
2、C盘放系统,D盘装软件:
在技术文档或者视频中经常能看到“C盘放windows系统,D盘装软件”这样的说法,这个在机械硬盘时代是比较好的选择,但是并不适用于现在的环境。现在是大固态硬盘时代了,大容量固态硬盘价格已经跌到白菜价,512GB、1TB、2TB固态硬盘已经是标配了。
为什么“C盘系统,D盘软件”适用于机械硬盘时代,而不适用于固态硬盘时代呢?因为机械硬盘的物理结构是由多片圆形的盘片组成,角速度相同,线速度外圈大于内圈,造成了不同区域访问速度不一致的情况。划分小容量 C 盘并将软件放到 D 盘,是为了将最快的部分留给操作系统,次快的部分留给应用程序。但是固态硬盘是通过闪存芯片直接读取闪存颗粒,所有分区的读写速度都是一样的,这样的优化策略已经失效,不是正确的使用习惯,不应该提倡,更不应该作为“经验之谈”误导更多的人。
一般来说只需要将系统(和软件)划分到 C 盘,用户的文档和各种资料划分到 D 盘即可。任何操作系统都会为应用程序规划最合理的安装路径,对于 Windows 来说,即为 Program Files 文件夹。因此在安装软件时,默认路径即为最佳选择。其次,过多的分区不利于管理,无法在分区时精确预测到未来的硬盘使用情况,可能会出现一个分区容量不足,其他分区空闲的情况。再次,应用程序在重装系统后便会由于注册表丢失、公用文件丢失等原因无法全功能工作,因此也没有保留的必要。永远保留软件的安装包,而不是保留安装后的软件目录。最后,将软件目录和用户文件一起存放,也会使得备份重要数据时,无法分清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用户资料,哪些则是不重要的软件目录,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。
3、关闭系统睡眠、休眠功能:
很多人拿到笔电的第一个操作就是到电源设置中把“系统睡眠”、“系统休眠”功能关了,因为太影响工作了,动不动就自动息屏,但这不是一个好的使用习惯。
windows系统自带的睡眠功能和休眠功能有所区别,简单来说,睡眠模式就是暂停电脑所有操作,当前电脑打开的文件、运行的程序等直接存放到内存RAM中,电脑进入低功耗状态,类似待机模式。因为RAM是易失性(断电后数据丢失)存储器,所以睡眠模式只适用于短时间内的人员离开。电脑退出睡眠时,电脑主要部件恢复全功率运行;而休眠模式就是保持当前电脑打开的文件、运行的程序等数据和状态到硬盘上,电脑主要部件直接停止工作,耗用电量为0(效果类似于关机操作)。电脑重新唤醒后,从硬盘读取数据恢复之前的状态。
个人比较建议关闭“系统睡眠”的功能,但是打开“系统休眠”的功能并设置一个合理的自动进入系统休眠模式的时间。笔电的电池完全可以支撑得住人员短时间的离开,至于浪费电量影响电池续航之类的边角问题,并不是用户特别在意的,所以“系统睡眠”功能略显鸡肋。但是“系统休眠”是一个非常有必要启动的功能,它可以自动保持当前文档、程序等数据和状态信息到硬盘,这对于因人员长时间离开、笔电电池耗尽导致出现数据丢失问题是一个很有用的保护手段。